在成都平原西南的蒲江县,有一个因陶艺重生的村庄 —— 明月村。这个曾经的 市级贫困村,凭借唐宋邛窑的千年陶火基因,通过,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向国际陶艺文旅目的地的跨越。2023 年数据显示,全村接待游客 30 万人次,旅游收入达 3600 万元,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 3 万元,文创产品年产值超 1.2 亿元。当传统陶艺遇见现代文创,这片土地如何点燃乡村振兴的新引擎?
地理坐标:明月村位于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,地处成都、雅安、眉山三市交界处,距成都市区 90 公里,1.5 小时车程可达,属典型的川西林盘地貌,拥有 8000 亩生态雷竹、3000 亩有机茶园和 4 口千年古窑。
历史脉络:自隋唐时期,明月村便是邛窑民用陶瓷的重要产区,现存的 明月窑 见证了 300 余年的陶艺传承。2009 年以前,这里因传统陶瓷产业衰退、青壮年外流,人均收入仅 4772 元,被列为市级贫困村。
破茧之路:2012 年,民间陶艺师李敏偶然发现明月窑,一封致政府的建议书拉开了乡村复兴的序幕。如今,明月村已获评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等 20 余项国家级荣誉,成为四川乡村振兴的标杆。
核心命题:一个缺乏传统旅游资源的偏远村落,如何通过文化创意激活沉睡资源?其 文创驱动 模式对同类乡村有何借鉴价值?
关键动作: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,以闲置院落为载体引入陶艺工作室,首批 10 余名艺术家入驻,修复明月窑并举办首届陶艺展。
数据支撑:2014 年,全村文创项目增至 17 个,吸引 50 余名村民返乡参与陶艺生产,人均收入提升至 8000 元。
(二)快速发展期(2015-2020):产业裂变,构建 陶艺 + 生态 双轮驱动
模式升级:成立明月乡村旅游合作社,推出 陶艺体验 + 雷竹采摘 + 茶田观光 套餐,开发明月陶、明月染等 10 余种文创产品,形成 一核四区一环线 空间布局。
效益跃升:2020 年接待游客 23 万人次,旅游收入 3300 万元,带动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2.7 万元,较 2014 年增长 237%。
创新突破:引入 AR 技术打造 元宇宙陶艺馆,开发 陶艺十二时辰 沉浸式体验,推出 缺陷美学 陶艺 IP,单品最高售价达 2000 元。
全球视野:连续 9 年举办 春笋艺术月,与川大合作复原唐代青瓷技术,申请国家专利,吸引 100 余位国际艺术家驻留创作。
核心载体:蜀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、明月轩篆刻艺术博物馆等 50 余个文创空间,还原唐代制陶场景,游客可参与拉坯、施釉、柴烧全流程。
非遗活化: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发 陶胎竹编 草木染 等跨界技艺,年培训村民 1.5 万人次,培育 6 支 200 余人的文艺队伍。
科技赋能:推广雷竹 早春第一笋 种植技术,通过覆盖增温使出笋期提前 2 个月,市场溢价达 30%;柑橘采用无农药生态种植,售价较普通产品翻倍。
品牌矩阵:注册 明月村 集体商标,开发 远山活物 雷竹笋、明月酿 等农产品,通过电商平台实现年销售额超 2000 万元。
社区营造:建立 村民艺术评审委员会,由原住民投票决定项目改造方案,否决率达 15%,确保文化原真性。
收益共享:推行 租金 + 股金 + 薪金 + 版权金 模式,村民创作的陶艺设计被商用后可获销售额 5% 分成,设立 文化传承基金 反哺创新项目。
民宿集群:引入呆住堂艺术酒店、远远的阳光房等 24 个高端民宿项目,客房均价 800 元,旺季入住率超 90%。
智慧服务:搭建 掌上陶坊 平台,游客可 AR 模拟拉坯生成 3D 模型,远程委托烧制并直邮到家,实现 线上体验 + 线下消费 闭环。
绿道体系:建成 8.8 公里旅游环线 公里生态绿道,串联茶山、竹海、古窑,形成 人在画中游 的诗意空间。
环保机制:划定 文化保护红线,核心窑区每日开窑不超过 2 次,传统技艺展示区禁止工业化设备进入,违者纳入村民公约处罚。
文化考古:系统梳理邛窑历史,挖掘 星空冰裂纹 釉色、高含铁陶土等独特技艺,建立 邛窑技艺复原实验室,开发差异化文创产品。
文化叙事:创作《明月甘溪》《明月集》等原创文艺作品,通过春笋艺术节、中秋诗歌音乐会等活动,构建 诗意栖居 的文化符号。
政策工具箱:争取 187 亩国有建设用地指标,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和闲置宅基地,设立 300 万元 文创发展基金。
社会资本激活:通过 政府 + 合作社 + 企业 模式,引入社会资本 1.2 亿元,打造陶艺工坊、艺术酒店等业态,形成 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 机制。
组织重构:成立旅游合作社,吸纳 90% 以上农户入股,由返乡青年担任职业经理人,建立 民主决策 - 专业运营 - 集体分红 机制。
能力建设:开设 明月夜校凯发K8旗舰厅App下载,开展陶艺、民宿管理等培训,培育 50 余名 新匠人,带动 150 余名村民返乡创业就业。
三产融合:以陶艺为核心,延伸出 陶艺教育 - 文化旅游 - 高端民宿 - 生态农业 产业链,文创产业对 GDP 贡献率超 40%。
城乡融合:在成都开设 明月村城市店,通过 乡村体验 + 城市消费 模式,实现农产品、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 5000 万元。
1.激活文化资本:将历史遗产转化为可触摸、可体验的文化产品,实现 文化资源 - 文化资产 - 文化资本 的三级跳。
2.激活社会资本:通过 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 的 三变 改革,构建政府、企业、村民的利益共同体。
3.激活人力资本:建立 新乡贤引才 - 在地人育才 - 传承人留才 机制,打造乡村振兴的 人才生态圈。
2.坚持系统化:统筹文化、生态、产业、社区等要素,构建 文化为魂、生态为基、产业为骨、社区为体 的发展体系。
3.坚持市场化:以需求为导向,通过 文创 + 旅游 + 农业 的业态创新,实现乡村资源的价值转化。
4.坚持可持续化:划定生态保护红线,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,确保发展与传承的动态平衡。
1.制度支撑: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、宅基地 三权分置 等改革,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。
2.金融支撑: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,开发 文创贷 非遗贷 等金融产品,破解融资难题。
3.人才支撑:实施 乡村振兴人才计划,建立 城市人才下乡 - 乡村人才培育 - 返乡人才激励 机制。
从 空心村 到 陶艺硅谷,明月村的蜕变印证了一个真理:乡村振兴的本质,是文化价值的觉醒与重生。当千年陶火遇见现代文创,当传统农耕碰撞艺术灵感,这片土地不仅找回了失落的文化根脉,更趟出了一条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、以创富民的新路径。正如《乡村全面振兴规划 (2024—2027 年)》所强调的,要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灵魂,明月村的实践,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。未来,随着 文创驱动 模式的持续深化,我们期待更多乡村能像明月村一样,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,书写属于自己的振兴诗篇。